大體積防水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合模質量,澆筑側墻時盡可能采用鋼模進行施工,鋼模板整體強度較高能夠避免產生漏漿脫模等現象。正式施工前應著重檢查鋼筋保護層厚度須滿足設計要求;模板內須清除干凈,不得有雜物;止水帶、注漿管等節(jié)點防水構件安裝須牢固、準確;防水混凝土結構內部設置的各類鋼筋或鐵絲不得直接接觸模板;若采用螺栓固定模板,穿過混凝土時須加裝止水環(huán)等。
大體積防水混凝土配料時,所用砂宜選用中砂;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40 mm;泵送澆筑時最大粒徑應為輸料管管徑的1/4;吸水率不得大于1.500;嚴禁使用堿活性骨料;混凝土的耐蝕系數不得小于0. 8;入泵坍落度應控制在120士20mm。

大體積防水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實際應用中,應該遵循連續(xù)澆筑的原則。參照相關的初凝時間、澆筑速度,對配制泵、運輸車、澆筑方式進行選擇。通常可以應用三種方式,具體如下:
(1)參照分段方式,根據混凝土層厚和水化熱的釋放決定分層的方式,并在混凝土平面進行劃分,按照從下往上的方向,沿著坡面逐漸向后推進,〕。
(2)側墻澆筑前,應在上一段水平施工縫涂刷界面劑或攤鋪一層5 cm厚水泥砂漿,保證新舊混凝土的有效結合。澆筑時應該按照逐層的方式進行搗固,每層高度不大于Zm,避免造成鋪漿及振搗困難,確保每段每層混凝土在初凝之前,彼此結合狀態(tài)良好。
(3)混凝土當中加入減水劑,適當放緩澆筑的速度。選用低水化熱且強度等級為42.5 MPa的水泥,從而讓混凝土內極限溫度下降到新的水平,防止溫度裂縫的產生。
在對混凝土實施振搗之后,并不能讓內部完全實現高密度的狀態(tài),仍然會存在一些氣泡與縫隙。粗骨料與鋼筋上仍然殘留水分,對其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起到不利作用。在放料之后,應該在振動范圍之內,再次進行搗固,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沉陷造成的干擾,將塑性收縮的出現幾率控制在較低水準,同時也能減少混凝土內部孔隙。在對上層混凝土實施正式開始處理之前,應該對下部分的混凝土再次振搗,就能在施工完成之后,使兩層混凝土實現較好的結合,確保其施工縫質量叫。在振搗至節(jié)點防水位置時,應該注意對防水構件的保護,如鋼邊橡膠止水帶、止水鋼板、遇水膨脹止水條等,振搗時距離構件保持U.5m安全距離,避免因強振構件脫落。嚴禁帶水進行防水混凝土澆灌。
下一條:地下車庫坡道變形縫的滲漏防治




